第442章 祸不单行 (第1/2页)
傅忠就是傅有德的儿子,因为父子、兄弟不能同朝当高官的潜规则,一直没有担任具体职务。
但平时没少领特殊差使,比如巡视地方,监察新政推行情况。
这也意味着,他对新政不陌生。
身份地位也完全没有问题,傅有德的儿子,谁敢不给面子?
老朱说道:“咱早就答应傅有德,让他回来享天伦之乐,只是事情太多一直耽搁到现在。”
“他心里不知道怎么数落咱呢。”
“正好现在朝中无事,四边也比较稳定,就让他回来吧。”
“他卸任之后,傅忠就可以出来主政一方了。”
朱标并没有直接同意,傅忠有优点,但也有缺点。
最大的缺点就是,他没有主政过地方,直接就去接手淡马锡,不知道能不能挑的起这个担子。
许柴佬殷鉴不远。
朱元璋自然能看出儿子的顾虑,说道:
“先让他去淡马锡给傅安当助手,如果他能胜任,就让他继续干着。”
“等将来傅安入阁,就将其转正。”
“如果他不能胜任,就让他回来,再换个人去给傅安当助手。”
这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,既照顾了傅家成全了老朱的君臣情谊,又不耽误朝廷大事。
朱标终于点头,同意了这项人事任命。
于是,朝廷接连发出了两道政令,一是任命傅忠为淡马锡总督府长史。
二是调傅有德回京。
聪明人自然知道,这两条政令意味着什么。
不过并没有引起什么太大动静。
正常的新老交替而已,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。
傅有德能坚持到现在才退,已经很难得了。
要知道,和他同时期的老将冯胜、徐达等,现在基本都退居二线了。
而且傅忠被任命为淡马锡总督府长史,也表明傅家的地位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。
对于傅家来说,这就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了。
傅忠先是进宫谢恩,然后收拾好家门翘首期盼老父亲归来。
对于这个任命,陈景恪也没有什么意见。
傅忠和他是连襟,再加上工作上的事情,时常打交道。
他对傅忠还是比较了解的,为人稳重有远见。
不算顶尖人才,但和大多数人比,也属于出类拔萃。
担任淡马锡总督还是绰绰有余的。
淡马锡总督候选人敲定,他也算是放下了一件心事,之后就再次投入工作中去。
与此同时,一个好消息传来。
秋殷薯种植面积达到了五万亩,已经在洛阳普及开来。
老朱要求各省各府各县,派遣专门的人员前来洛阳学习种植技巧。
明年要将殷薯扩展到全国。
争取三到五年内,殷薯走入千家万户。
对于这个计划,群臣自然是支持的。
他们不光是口头支持,还采取了实际行动。
将殷薯带回家乡进行种植推广。
既响应了朝廷的号召,又在家乡博取了一个好名声,可谓是一举两得。
百姓对于高产良种也是翘首以盼。
没关系的普通人家,只能等朝廷将种苗输送过来。
有关系的人家,已经开始想办法提前弄种苗种植了。
对于这种情况,老朱自然是很欣慰的。
还是那句话,殷薯早一日普及,百姓就能少饿死许多人。
没多久又一个好消息传来,铁轨修好了。
这条单轨铁路最终长度为六十一里,耗时近一年才修好。
这个效率自然是非常低的。
但考虑到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,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索,慢一点也是正常的。
而且通过这次修路,大明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技术员和工人。
这就是种子。
铁路竣工也算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,朝廷就派出了朱雄英去主持了竣工仪式。
陈景恪自然也跟了过来。
过程没什么可说的,总之看到这条铁路陈景恪感慨万千。
穿越这么多年,终于要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了。
仪式结束,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。
这些技术员和工人怎么办?
按照以往的情况,工程结束工匠和工人要么回工部干别的,要么就遣散回家。
陈景恪自然不愿意见到这种情况。
这些人可都是种子,岂能就这样解散?
于是他提议,所有参与铁路修建的人,统统归铁道司管理。
“他们的职责只有一个,修铁路。”
“不修铁路的时候,就维护铁路,研究修铁路的技术。”
“比如如何在山体上开挖隧道,如何架设天桥沟通天堑……”
“只有培养出一支技术精湛的工人队伍,才能实现铁路贯通全国的宏伟蓝图。”
这个提议自然获得了朱标等人的赞同,就连群臣都没有反对。
毕竟火车的用处大家都懂。
培养一支专门的铁路工人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就如漕运一样,大明可是养着一个涉及百万人的漕运体系。
不过对于陈景恪随后的一个提议,就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。
铁路工人的待遇问题。
陈景恪觉得应该给他们提高待遇,毕竟修路太累了。
将来要跋山涉水,要远赴外地,某些荒山野岭可能一呆就是好几年。
必须要提高相应的待遇。
群臣则认为,这样做开销太大了。
那些出外勤的,提高待遇还能说的过去,但又不是所有人都出外勤?
怎么能都提高呢。
于是在朱标的提议下,拿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。
日常待遇不变,出外勤根据实际情况发放补贴俸禄。
如此皆大欢喜。
但陈景恪知道,在这件事情上,群臣是主动让步了的。
换成别的项目,想提高工人待遇,想都别想。
这些人对于财政预算卡的非常死,朝廷私下怎么花钱那他们管不着。
但官面上的钱,分毫必争。
当然了,他们让步也不是因为陈景恪面子大,而是因为铁路。
还是那句话,铁路太重要了,大家都不想因为一些小问题制造障碍。
铁轨修好,就等火车了。
陈景恪抽空去研究院看了一下,在组装车间里见到了一台初步成型的庞然大物。
邬秉让命人将火车启动,骄傲的说道:
“锅炉和动力系统已经组装好,每天都会启动一两个时辰进行磨合。”
“现在正在制造的配套设备,等这些设备组装磨合好,就能进行真正的试车了。”
“……再有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吧。”
陈景恪很是欣慰:“不错,到时候我给大家请功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